在台灣南投鹿谷,有一座隱於山林的「廣山茶苑」,它承載著四十年的茶文化故事,也見證了主人阿山哥的生命哲學。以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」為信念,阿山哥不僅是茶農,更是茶文化的傳承者。從開墾荒地到傳承二代,廣山茶苑與這片土地一同成長,描繪出一幅關於茶、人生與文化的動人畫卷。
40年茶園人生:在土地中探索生命的意義
1982年,剛退伍的阿山哥因無法適應工廠生活,回到家鄉鹿谷,選擇了最貼近自然的茶園開墾之路。回憶起那段時光,他笑說:「剛開始只是為了找工作,但越做越喜歡。」
鹿谷的茶葉,因特殊的地理與氣候條件而聞名:台灣地處於熱帶最北端寒帶最南端的亞熱帶氣候,加上海拔高度的變化,造就了茶葉的多元風味。而對阿山哥來說,茶的好壞始終源自土地。「村子裡的老人常說,種茶不是看人的面,而是看土地的面。只有尊重土地,才能種出最好的茶。」
在早期,阿山哥面對的挑戰不僅是艱難的開墾,更是製茶過程中的種種磨練。他分享,製茶需要連續幾天不眠不休,半夜還得起來翻炒茶菁。「每次做的茶氣味都不一樣,儘管製程相同,卻要控制出一致的香氣,這就是製茶最迷人也最具挑戰的地方。」
如今,他的茶園早已成為鹿谷的標誌之一,每一株茶樹都像是與他一起成長的孩子,用心栽培後,最終展現出土地與自然的力量。
茶如其人:從農產品到藝術品的升華
「茶是一種文化,它早已超越了農產品的層次,成為了一種藝術。」阿山哥認為,每一片茶葉都蘊含著土地的靈魂與製茶者的情感。「喝茶不只是解渴,而是與製作者心靈對話的過程。」
對於自己的茶,他用「溫潤如人」來形容。這份溫潤不僅來自茶葉本身,也源於他對自然與人的尊重。他認為製茶與養育孩子相似:「我們只是輔助者,讓茶樹自然成長,而不是去強求它。」
在鹿谷這片茶鄉中,茶葉的製作從不僅僅追求標準化。阿山哥說:「台灣的土地面積有限,無法與其他國家拼產量,但我們的優勢在於特色與品質。」這種個性化的茶文化,使得台灣茶葉在國際市場上更顯獨特。
代代傳承:傳統與創新的交織
在廣山茶苑,代代傳承的不僅是土地,還有一份對茶的熱情與執著。阿山哥的女兒接手茶園的一部分經營,將年輕世代的創新帶入茶業。她設計了結合鹿谷在地特色的立體茶包,吸引年輕消費族群,為茶苑注入了現代行銷的活力。
對於女兒的創新,阿山哥毫不吝嗇地讚賞:「年輕人更了解現代市場的需求,他們的創意是我們這一代的短板。我們父女的合作就像傳統與現代的交融,讓廣山茶苑的品牌更完整。」
阿山哥還提到,女兒善於運用語言優勢,積極參與國際化推廣。「台灣的茶業要走出去,不能只靠小農,需要政府與品牌商共同努力,年輕一代是推動這一切的重要力量。」
茶與文化:從教育到永續的未來
「茶是文化的載體,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。」鹿谷農會長期致力於推廣兒童茶藝活動,阿山哥的女兒也投入其中,跟著鄉內八所國中小一起成長。讓孩子從小了解家鄉的文化與歷史。他相信,文化的養成需要長期的教育與培養,而茶文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然而,台灣的茶產業仍面臨許多挑戰。阿山哥指出:「年輕人多往都市發展,農村逐漸凋零。如果沒有政策的支持,茶文化的永續發展將更加困難。」
他強調,政府應像保護古蹟一樣保護茶產業,因為茶葉不僅是經濟作物,更是台灣文化的象徵。「茶是唯一一種能代表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農產品,它值得被好好珍惜與傳承。」
在茶中看見人,在人中品味茶
當我們在鹿谷的茶園中漫步,阿山哥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:「茶如其人,順其自然。」這不僅是他對製茶的詮釋,也是他對人生的態度。
從土地的尊重到文化的傳承,從茶葉的香氣到心靈的對話,阿山哥的故事告訴我們,茶不僅僅是一杯飲品,更是台灣文化的縮影。《品得時光》的「100個台灣茶園」系列,希望透過這樣的故事,讓更多人看見台灣茶的獨特魅力,並支持小農與永續的理念。
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茶葉,都承載著人與自然的對話,而這些故事,才是台灣茶文化最珍貴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