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谷茶園的有機之路:廖武當與永續茶文化的堅持

2024年12月12日
鹿谷茶園的有機之路:廖武當與永續茶文化的堅持

在台灣南投的鹿谷鄉,群山環抱之間,一片茶園默默書寫著一段屬於永續與文化傳承的故事。現年約八十歲的廖武當先生,憑藉六十年的種茶經驗,將奉獻了一生的茶園於2016年轉型為有機耕作,踏上了一條挑戰與希望交織的道路。

轉型有機:健康與土地的雙重考量

廖先生表示,決定改為有機耕作的主因是健康。多年來的農藥噴灑對身體造成不小的負擔,逐漸喚醒了他對自身與土地健康的重視。有機耕作不僅能減少農藥對人體的傷害,也為土地帶來長期的改善效果。廖先生提到,雖然有機轉型初期需要三年的土壤轉型期,且產量會顯著下降,但隨著茶樹逐漸茁壯,產量最終恢復穩定。

有機耕作的驗證流程雖然逐漸簡化,但仍需農民自主申請,並接受三年的轉型期輔導。廖先生特別強調,這段過程中,政府提供的補助和專業機構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的。他回憶起當初為通過驗證而改良茶園的細節,從土壤檢測到茶葉檢驗,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與細緻。

蜜香紅玉:自然的平衡之美

廖武當先生的茶園以紅玉紅茶聞名,其蜜香風味源自小綠葉蟬的叮咬。這種自然生態的平衡使紅玉紅茶帶有獨特的甜香。然而,廖先生坦言,這種自然共生也有風險,若蟲害過多,可能對產量造成影響。他提到,過去曾有一年因為小綠葉蟬數量過多,導致收成僅剩原本的十分之一,這對茶農的心理與經濟都是巨大的挑戰。

這種依賴自然的生產方式讓人聯想到歐洲的葡萄酒年份標示,特定氣候條件下的茶葉成品,無疑是一種值得珍藏的文化結晶。和廖先生對談過程中也聊到,希望未來能將年份標示引入台灣茶葉,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價值參考,同時也提升精緻茶的市場地位。

從鹿谷看台灣茶文化的挑戰與未來

近年來,鹿谷的茶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。隨著年輕人外流,採茶班逐漸凋零,茶園的人力資源日益短缺。廖先生感嘆,未來十年內若無有效的傳承計畫,不僅農業技藝會流失,連茶文化的根基也將岌岌可危。

然而,廖先生對未來仍抱持希望。他的孫子已開始協助管理茶園,並拓展新通路,如旅館用茶包的穩定供應與茶文化活動。這些新世代的努力,為傳統茶產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他特別提到,孫子利用數位科技協助行銷,例如透過網路電商,讓更多消費者能夠直接購買鹿谷的特色茶葉。

廖先生也談到,年輕一代的加入不僅帶來了新的經營思維,也重新喚起他對傳承的信心。他希望未來更多的年輕人能返鄉,共同推動茶文化的復興。

永續與科技的結合:農業的下一步

談到氣候變遷與永續經營的全球議題,廖先生認為,有機耕作的方式不僅能改善土壤酸化問題,還能符合國際對環保的要求。他希望科技業者能以科技手段協助農業,如改良生產技術、提升茶葉品質,並開拓國際市場。

日本在農業機械化方面的成功經驗為台灣提供了借鏡。若能將科技與農業結合,甚至設計適合陡坡地形的採茶機器,將有效解決目前的人力短缺問題。

此外,他也提到,若能在南投建立一座永久性的茶文化博物館,將有助於推廣台灣茶文化,並吸引更多年輕世代參與。他認為,茶不僅是農業產品,更是文化的象徵,應該成為台灣文化輸出的重要元素之一。

小農的大夢:文化與工藝的價值

「希望大家支持台灣的小農與茶葉文化技藝的傳承。」廖武當先生在訪談的結尾如是說。他的話語不僅是對消費者的呼籲,也是對自己數十年茶園生涯的總結。

廖先生分享了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故事。曾有一位顧客在品嚐紅玉紅茶後,專程從新竹驅車前往鹿谷,只為親自向他致謝,並購買更多茶葉作為禮物送人。這份對台灣茶的熱愛,成為廖先生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。

有機轉型雖困難重重,但他對此毫無悔意,因為他相信,唯有堅持傳統與創新結合,才能讓台灣的精緻茶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。他表示,下一步將嘗試結合文化觀光,讓更多人親身體驗茶的魅力,進一步提升鹿谷茶園的國際能見度。

這篇報導為「台灣100個茶園」系列的第一篇,透過廖武當先生的故事,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永續農業與茶文化的重視,並彰顯品得時光致力於扶植小農與支持永續理念的品牌價值。期待這篇報導能激發更多消費者支持台灣小農,共同守護這片土地的珍貴資產。

Published  

留言

提醒您,留言在公開前須經過審核。